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法制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,法治社会建设心得(3篇),供大家参考。
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,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。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,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。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?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法制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 法治社会建设的心得篇一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,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、遵守、维护民法典的表率,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、化解矛盾纠纷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。法治兴则国兴,法治强则国强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,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是新中国第一部以“法典”命名的法律。这部以人民为中心、与时俱进的法典,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,是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,也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。然而,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,如何让这部体现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和关切的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、走进群众心里,仍有太多努力值得期待。
期待“学法知法”存敬畏。法律,治国之重器;良法,善治之前提。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础,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“试金石”与“基准线”。对法的信仰更多体现在对法的敬畏。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,结合中国政治、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,涵盖物权、合同、人格权、婚姻家庭、继承、侵权责任等涉及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。7编加附则、84章、1260款条文、超10万字内容,以其浓浓的人文关怀,传递出了一部良法的温度。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。”各级党员领导干部,理应坚持把学好、用好、宣传好民法典作为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各项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,尊重法律、敬畏规则,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内容和要点,并依靠法治思维指导实践、推进工作,绝不能打折扣、搞变通、做选择、图应付。
期待“守法用法”握标尺。“法与时转则治,治与世宜则有功。”新时代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、新挑战层出不穷,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保障需求日益强烈和丰富。民法典打通了民事法律体系“血脉经络”,实现了对法律条文的“深加工”,为民众活动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规范依据和法律保障,也回应了中国民众与时俱进的法治需求,体现出时代特征,镌刻着时代精神。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。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者,要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高地,就必须坚持依法行政、依法决策,把合法性作为第一道标尺,确保决策制度科学、程序正当、过程公开、责任明确,让“言必合法,行必守法”成为一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致共识和执政风尚,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、法定责任必须为。
期待“崇法护法”敢斗争。“天下之事,不难于立法,而难于法之必行。”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,是一部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,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,被誉为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。然而,法律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护,其力量源于人们坚实的信仰。党员干部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,必须要把学法、守法、护法与依法办事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,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责任扛在肩上、记在心上、落在行动上。自觉拿起民法典这一有力武器,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,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、操守胆魄,真正把法治精神内化于心,把法治能力外化于行,努力破除事业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阻碍,做崇法尊法、拥法护法的忠诚践行者和坚定捍卫者。
民之所呼,立法所向。“法典”时代,从“法”到“典”,回应更多诉求,不负更多期待!
法制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 法治社会建设的心得篇二
党员干部要做好法治思维的“加法”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关于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,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》的讲话中强调: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,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,做制度执行的表率。
当今时代是法治时代,广大党员干部要顺应时代要求,以自己的模范行动,带头做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,做好法治思维的“加法”,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。
在学法上做“加法”,更加全面深入,做到先学一步、高出一筹。一方面是理论学习。在法律广度上,广大党员干部应广泛了解和学习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,利用好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平台等相关学法公共平台,关注年度重点学法的课程,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和党纪知识,打牢法律框架楼的“地基”;在知识深度上,可选择准备司法考试,阅读所在领域内最有代表性的法学教材,砌好法律框架楼的“外墙”;另一方面是工作实践。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,而在于经验。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可积极了解本单位关于民事、行政等多类型的案件审理的过程,认真倾听群众问题和需求,运用法律语言进行讲解,以法服众,学好用好这部法律的“百科全书”,真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。
在尊法上做“加法”,更加坚定自觉,真正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西谚有云:“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,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,也不是刻在铜表上,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。”尊法追求的是把法律铭刻在内心的境界,是法治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景,值得我们大力倡导,并在实际生活中去努力追求。广大党员干部学法之外更要尊法,在学习掌握法律法规的重点要点后,更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、法治信仰,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,坚持人民主体地位,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将其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在守法上做“加法”,更加严格遵守,做到慎之又慎,严之又严。正所谓“法令行则国治,法令弛则国乱”。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上应做到慎之又慎,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,要把对法治的尊崇、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,而不是法治之外、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、作决策、办事情,不能让党纪国法成为“橡皮泥”“稻草人”。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,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不仅都是履行职责的依据和标尺,也是“打铁必须自身硬”的客观要求。党政机关作为常见的民事主体,党员干部不仅参与主体所属领域的活动,也必须服从对应的规则,遵从相关民事法律规定。同时,党员干部在解决地方实际问题、群众信访纠纷等问题时,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,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,才能更好地以法解决群众问题,使群众信服。
在用法上做“加法”,更加积极主动,做到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。会上提到:各级领导干部心中无法、以言代法、以权压法是法治建设的大敌。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中,可通过奖励、晋升等激励机制,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,并重视提拔任用法治思维意识强、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、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,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依法办事落到实处,自觉养成积极主动用法、依法、找法的良好习惯。同时,党员干部须以解决地方实际问题、改善群众生活环境、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,以身传教,教育引导农村广人民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,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,才能真正把民情、民意、民智、民利写进法治篇章。
法治的根基在人民。做好法治思维的“加法”,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上多下功夫,才能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,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。
法制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 法治社会建设的心得篇三
@党员同志:民法典要学出“味道”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“法典”命名的法律,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,是一部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。近日,中央宣传部、中央组织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,部署开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学习宣传工作,势必在全社会掀起学习、贯彻、宣传民法典的热潮,我认为党员的民法典学习要学出“味道”。
在一字一句、细品慢咽之中,学出全面覆盖、严谨周全的“满汉全席”味道。
满汉全席,清朝时期宫廷盛宴。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,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,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。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(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),有咸有甜,有荤有素,取材广泛,用料精细,山珍海味无所不包。民法典7编、1260条,全文逾10万字,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可以说回应了天南地北、口味咸淡,是一部照顾到全体人民“口味”的法典,每个人都能从民法典中找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,以及如何规范和捍卫。民法典是一部汇集群众智慧、治理智慧,集大成于一法的伟大法典,涵盖了一个人生老病死,人生各个阶段的各项权利规范,从小区业主权利到农民土地权益,从保障诚信履约到规制“霸王条款”,从婚姻家庭到遗产继承,是一部植根中华5000年文明史,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法治建设成果的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,我们要全面通读全文,把握其结构之谨严、思虑之周全,在逐字逐句领会、细品慢咽之中,全面学习民法典,品出满汉全席全民盛宴的味道。
在精钻细研、勠力笃行之中,学出紧贴生活、服务民生的“家常菜”味道。
家常菜,虽然比不过山珍海味,但胜在其融入日常生活,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离不开的存在。每个具体家庭的家常菜可能品类有限,但菜的做法各异,可油炸、水煮、清蒸,可凉拌、热炒、锅炖,同样可以成为佳品,入心入味、难以忘怀。民法典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,但各个法条对每一个具体家庭,对每一个具体人的联系程度却存在差异,譬若家常小菜,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烹制手法、菜的味道也是各个不同的。因此,一方面,从面上,我们要做好“六进”工作,“把民法典宣传融入各类法治宣传阵地,推动民法典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”;要用好线上线下全媒体平台,积极营造学用民法典的良好氛围;要采取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民法典创新宣传举措,推出一批制作精良、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作品;要体现以上率下,党员干部先学一步、先用一步,做出表率。另一方面,党员同志要从工作、生活相关性角度,对民法典学习既有全面覆盖、一般掌握,又要重点突出、精学细研,要习惯用民法典指导工作和生活实践,把民法典的味道常驻心间。让民法典成为开展工作、服务民生的有力抓手,为民法典全面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探索,努力让民法典这道家常菜常备不虞、百吃不厌。
在维护权益、捍卫正义之中,学出被保护的温暖,学出捍卫正义的担当,感受“无辣不欢”者的饕餮味道。
江苏徐州地区的饮食偏咸和辣,我身边就有不少“无辣不欢”者,对他们吃饭大汗淋漓,越辣越冒汗越“得劲”的就餐场面很是印象深刻且颇为欣赏。民法典大到产权制度,小到婚姻家庭,无不为人民而书写,承载了人民群众对于民事权利获得更充分保障的渴求,是老百姓“对美好生活向往”的具体体现。人生在世,生活中难免会遭遇不愉快的“小事”,比如遭遇“霸座”、被“楼上抛物”连累……如今,这些生活中曾经界定模糊的“堵心”之事,都将被民法典予以明文规定、“校正”规范。民法典无疑能够对守法者提供被保护的温暖。从个体体验而言,老百姓的心情必然会更好、日子会更有味道。从大的角度而言,消问题于未发、灭风险于萌芽,一些潜在矛盾被及时消解,人民生活将更美好,社会将更和谐,老百姓的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会更足。民法典的贯彻实施,是人民的意志和党的意志、国家意志的完美融合统一,党员作为党的领导实现的重要载体,更需在学用民法典,践行民法典上体现担当、做出表率:一方面,包括党员自身在内,通过学用民法典,有效规范自身和他人行为边际,有效保护正当合法权益,多一份“被保护”的“小确幸”;另一方面,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、走进群众心里,做遵规守纪的典范也是党员的一份义务和责任。我们要落实好“谁执法谁普法”的普法责任制,通过“推行法官、检察官、行政执法人员、律师以案释法制度”,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,通过民法典的实施应用,为法治社会、法治政府、法治国家的实现做出自己的努力,在维护、捍卫、践行民法典的实践中,感受到“无辣不欢”者大快朵颐的辣趣,够劲而又有味!